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0篇
  免费   578篇
  国内免费   706篇
林业   1367篇
农学   340篇
基础科学   365篇
  2244篇
综合类   2183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609篇
畜牧兽医   916篇
园艺   147篇
植物保护   60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目的]研究2018年长株潭(长沙市—株州市—湘潭市)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最佳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为区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GIS和RS技术,以长株潭区域降雨、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和USLE国际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优选模型。[结果]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为52 287 hm~2,整体植被状况较好,高覆盖度(75%~100%)面积最大,占绿心区总面积一半以上,为26 598.40 hm~2;中低覆盖度(30%~40%)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8.61%,为4 501.91 hm~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总侵蚀(不含微度)面积为3 654.24 hm~2,占总面积的6.99%。湘潭市侵蚀比重最高,为8.51%,长沙市次之,为6.67%,株洲市侵蚀总比例最小,为5.68%。工程建设用地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的侵蚀面积分别为963.92,310.74,735.11 hm~2。[结论]受人为因素、城市建设、产业分布等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覆盖度空间呈现西部低,中东部高的格局,工程建设是造成绿心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53.
甘肃省草原产草量动态监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数据和地面实测资料,研究了甘肃省不同草原区的最适草原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并反演了甘肃省2005-2009年的草原产草量,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草原区适合的植被指数和反演模型类型存异,其中河西走廊高平原荒漠草原区适合的植被指数是RVI、模型类型为对数模型,甘南高原草甸草原区适合的植被指数是EVI、模型类型为指数模型,而黄土高原温性草原区适合的植被指数是NDVI、模型类型为二次多项式模型.甘肃省2009年草原总产鲜草3 718.30万t,整体呈现东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变化过程,形成3个高产中心,分别是甘南高原、祁连山北麓中东段和陇南南部.与1985年相比,2005年草原明显减产(相对变化率V=19.34%),但2005-2009年间甘肃省草原产草量有总体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4.
基于TM NDVI的库尔勒市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市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1998、2006和2011共4期TM遥感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NDVI结果输入到像元二分模型中计算得到研究区各时期植被覆盖度,然后根据研究需要将植被覆盖度划分为4个等级,最后计算覆盖度差值并结合各级覆盖度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库尔勒市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90、1998、2006和2011年间,库尔勒市域总体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植被恢复改善面积比退化面积多23.8%,其中东南部的扇形绿洲平原植被状况改善明显,北部和南部区域植被有所退化。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后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情况,为乌鲁木齐市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天然草地为对象,对不同恢复年限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退化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1)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后,恢复5 a后较恢复1 a,恢复8 a较恢复5 a草原植物长势明显变好。(2)禁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草畜平衡区不同草地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恢复8 a时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18年乌鲁木齐市降雨量较低有关。【结论】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乌鲁木齐市草地退化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善,在政策实施8 a后草地植被恢复较好,但不同草地类型的变化有所差异,需继续加强草地资源监测。  相似文献   
56.
植物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华南典型花岗岩侵蚀区荒草地、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4种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特性和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特性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明确花岗岩侵蚀退化区较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重建坡面植被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林地小区土壤碳氮比(C/N)则相反,荒草地碳氮元素的坡面变异系数(CV)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桉树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0%,56.18%,68.5%和25.81%;湿地松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62.73%,33.71%,46.46%,58.06%;木荷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1.82%,38.2%,51.18%,48.39%,表明林地较荒草地更有利于土壤碳氮在坡面的均质化和有机质的积累。荒草地和木荷林地0.25 mm粒径以上的团聚体在上、中坡位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林下植被生物量较高的木荷林地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中木荷小区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10%,19.58%,23.20%;几何平均直径(GM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00%,19.54%,22.23%,表明在花岗岩侵蚀区林地空间结构较好的林草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57.
1988-2018年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近30 a来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绿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 以1988,1998,2008及2018年4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基于AFRISWIR2指数提取的植被覆盖度,利用动态度指数与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分析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再通过地理探测器对8个影响因子进行探测,探寻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的驱动因子。[结果] 近30 a来哈密绿洲面积从1988年的214 km2增长到2018年的632.1 km2,增幅达195%,但绿洲内植被覆盖度等级却较低,同时哈密绿洲面积主要扩展的区域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哈密绿洲的发展阶段可分为3个阶段:1988-1998年为低强度稳定期,1998-2008年为极度扩张期,2008-2018年为高强度稳定期。[结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造成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在近30 a内,人为因素对哈密绿洲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远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58.
稀土开采产生大量尾砂,导致严重土壤侵蚀,伴生水质和地质灾害,评价植被修复措施对稀土尾砂土壤侵蚀治理效果可为措施优选提供理论依据。以寻乌县离子型轻稀土尾砂区为研究区,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 3 g、DEM等遥感和尾砂理化性状现场调查数据,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结合RUSLE模型及其全微分公式探究不同修复年限土壤侵蚀量对植被修复措施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982—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倾向率为-60 t/(km~2·10a),突变年份为2008年;在植被修复措施实施年(2008年)前后,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减幅超过60%;土壤侵蚀模数呈现上升、平稳、上升、平稳、上升和下降的阶段性变化,与NDVI时程变化呈负相关;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土壤可蚀性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33.18%,32.19%,19.95%,13.19%。植被修复过程中,矿区土壤侵蚀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  相似文献   
59.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diets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root maggot Bradysia impatiens, its population growth parameters were assayed on eight artificial diets (Diet 1, D2, D3, D4, D5, D6, D7, and D8). Results showed that developmental duration from egg to pupa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on all eight artificial diets. However, the egg to pupal duration was shortest, while the survival rate of four insect stages was lowest when B. impatiens was reared on D1. When B. impatiens was reared on D7 and D8, the survival rate, female longevity, and female oviposi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reared on other diets. When B. impatiens was reared on D7,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rm = 0.19/d), net reproductive rate (R0 = 39.88 offspring per individual),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 = 1.21/d) were higher for its population growth with shorter generation time (T = 19.49 d) and doubling time (Dt = 3.67 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7 artificial diet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B. impatiens and can be used an indoor breeding food for population expansion as well as further research. We propose that vitamin C supplement added to the D7 is critic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 impatiens growth.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草)地土壤质量差异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该文沿370~470 mm的降水梯度,选取了陕西省吴起县境内的王洼子(370~395 mm)、大吉沟(440~445 mm)和白豹(460~470 mm)3个降水梯度区作为研究区,并结合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评价降水梯度区广泛栽植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和草地的土壤物理结构、持水性、盐碱度、碳汇指标以及速效养分指标方面的综合得分,明确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随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量、植被类型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指标影响显著(P<0.05)。2)在460~470 mm降水量区,刺槐林(0.829)对土壤质量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沙棘林(0.808),二者土壤质量均达到肥沃水平,且差异不显著,草地(0.679)土壤质量指数最低,土壤为较肥沃水平;在440~445 mm降水量区,沙棘林(0.74)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刺槐林(0.601),二者均达到较肥沃水平,草地(0.479)土壤质量指数最低为中等水平;在370~395 mm降水量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质量指数由大到小表现为沙棘林(0.744)>刺槐林(0.387)>草地(0.251),沙棘林土壤质量等级为较肥沃、刺槐林和草地为贫瘠水平。3)在370~470 mm降水梯度内,3种植被类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其中沙棘林土壤质量指数变异性较低(4.1%),刺槐林(30.1%)和草地(37.2%)土壤质量变异性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区370~470 mm降水梯度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